传承非遗润童心,闽韵薪传双课堂绘就文化新图景
为深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福建非遗瑰宝,拓展乡村儿童的文化视野与兴趣发展,厦门大学嘉庚学院“闽韵薪传”实践队于暑期精心打造了“寻福记”福建非遗文化儿童兴趣发展课堂。实践队以童心为桥,先后走进漳州市漳浦县与海沧区锦里村,通过剪纸与茶艺两大主题课堂,让传统文化技艺焕发新活力,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文化自信的种子。
茶香润心:一叶承韵启童智
实践队于7月8日赴漳浦天福茶博物馆调研学习,开启闽南茶文化探索与教学之旅。推开天福茶博物馆厚重的木门,千年茶香扑面而来。在讲解员的引领下,队员们沿茶史长河溯源,从唐代煎茶、宋代点茶到明清散茶,透过斑驳的古茶具体悟闽南工夫茶“务实坚守”的精神内核。茶艺演示环节,队员们在专业师傅指导下研习茶器选用、水温掌控,亲历完整冲泡流程,深刻理解了“以茶会友”的闽南处世哲学。
图1:实践队在天福茶博物馆调研李垚供图
这股浸润身心的茶香,随即在7月10日和7月11日被带入锦里村的《茶叶的奇妙世界》课堂。队员们以“神农尝百草”传说开篇,借助采茶舞视频与历史动画,将茶文化千年画卷生动铺展。当闽南工夫茶这一国家级非遗成为焦点,课堂氛围愈加热烈。茶则、茶针、盖碗等传统茶具一一亮相,“关公巡城”、“韩信点兵”等经典手法行云流水般呈现,理论讲解与现场演示相得益彰。
图2:志愿者为小朋友们进行茶文化讲解方马超供图
沉浸式体验将活动推向高潮。孩子们在队员引导下温杯、投茶、注水,全神贯注于叶片舒展的姿态与氤氲升腾的茶香。温热的水流滑过指尖,稚嫩的小手轻旋碗盖,模仿着“凤凰三点头”的韵律。当金黄透亮的茶汤首次从他们捧着的茶海中潺潺流出,惊喜的笑容如花绽放。举手投足间,童真与千年茶礼优雅相遇,传统仪轨在专注的眼神与清冽的茶汤中焕发新生。
图3:志愿者带领小朋友们进行茶艺体验方马超供图
红纸生花:方寸之间传剪艺
在闽南剪纸艺术课堂启动前,实践队于7月8日专程赴漳浦县开展深度调研。队员们走访非遗传承人工作室,悉心观摩剪纸艺术家陈燕榕的精湛技艺,系统收集整理闽南剪纸纹样资料,为后续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图4:实践队在陈秋日剪纸艺术馆学习漳浦剪纸黄少婷供图
于7月15日和17日,实践队在海沧区锦里村接连开展两场《咔嚓!漳浦剪纸寻宝记》主题课程。课堂上,队员们以生动讲解揭开了闽南剪纸作为“文化活化石”的神秘面纱——月牙纹寓意团圆美满,柳叶纹象征生机盎然。伴随着清晰的折纸、构图与裁剪技法示范,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拿起红纸与剪刀。在队员们的指导下,一张张融合传统纹样的窗花在童稚的手中绽放。尤为巧妙的是,课程创新融入了实践队前期茶文化教学的成果,专门设计了茶壶剪纸模板。孩子们细心描摹、精心剪裁,在掌握对折剪、掏剪等技法的同时,深刻体悟到传统工艺的严谨与生活美学的意趣。
课堂互动环节别开生面。实践队设计了“纹样蹲”趣味游戏,孩子们分组化身“月牙纹”、“太阳纹”和“柳叶纹”,在欢声笑语中深化纹样认知。作品展示时,“非遗小使者”们自豪阐释创作理念:“太阳纹带来光明,月牙纹代表团圆!”童趣盎然的剪纸既承古韵,又显新意,非遗的种子悄然植入心田。
图5:小朋友剪纸作品展示赵天依供图
图6:志愿者与小朋友们结课合影李垚供图
薪火相传:文化赋能向未来
两项活动在社区与家庭中有着热烈回响。据家长们反馈:“孩子回家就展示作品,主动讲解纹样寓意,活动既有趣又长知识!”社区工作人员高度评价:“实践队的课堂为乡村孩子打开文化新视窗,让非遗真正走进生活,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传统的魅力。”
闽韵薪传实践队以双课堂交相辉映,实现了技艺传承与文化浸润的双重丰收。孩子们不仅系统习得从纹样辨识到剪纸技法、从茶史认知到冲泡实践的宝贵技能,更在月牙纹剪出的团圆祈愿、工夫茶沏出的处世哲学中,具象化地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与深度。未来,实践队将继续创新传承路径,着力开发契合儿童认知的剪纸与茶艺课程体系,架设传统与现代美育的坚实桥梁,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青少年文化自信、提升审美素养的沃土,为非遗保护注入历久弥新的青春活力。
通讯员 李垚
推荐阅读: